7月8日,在極地海洋研學教育基地“淘學企鵝館”的VR教室,工作人員在給孩子們進行科普授課。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攝
編者按 隨著暑假來臨,研學作為一種寓教于樂、融學于游的教育形式,熱度越來越高。研學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哪些促進作用?家長應該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研學產品?研學怎樣與科學教育更好地結合?本報今日推出特別策劃,聚焦暑期研學,探討新形勢下研學的新路徑、新思維與新方法。
暑假已至,同天氣一樣火熱的是國內的研學市場。有媒體報道,一些機構甚至提前數月開放報名,短時間內名額就被搶光。近年來,研學作為一種新的校外非學科教育形式,逐漸受到家長的認可和追捧。市面上的研學營種類繁多、各有特色,當然也存在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有的機構打著研學、游學的旗號,收取高昂的費用,卻辦成了走馬觀花的“旅行團”,孩子也收獲甚少。
面對眼花繚亂的研學市場,我們更應該找尋讓孩子參加研學的初衷。好的研學是什么樣子?家長應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研學營?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
研學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
在我國,研學由來已久。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帶著弟子們周游列國,開啟了中國古人游學之風。他們一路讀書問道,一邊向諸侯國國君游說,一邊開壇授課,廣招門徒,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文精神一直被后世所尊崇。在此之后,司馬遷游遍大半個中國,實地考察了各地的風土人情、遺跡遺風,創作《史記》;徐霞客將他的游學經歷寫進《徐霞客游記》,為中國的地理學和文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都反映出中國古代游學就備受推崇。
20世紀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組織新安小學的“新安旅行團”作長途修學旅行。在50天時間里通過唱歌、勞動、賣書賣報、愛國演講等辦法自籌經費,看江南風光,觀察、學習沿途地理、風俗、民情,了解近代工業文明,旅途中學生們愛心相助、增進情感,學到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成為中國教育典范,開創了中國研學旅行的先河。
近年來,多所學校組織了各種帶有研學性質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紅色旅游、歷史文化探源、地質生物考察、校外綜合實踐、夏令營、課外研究性學習、社會大課堂等活動,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有益經驗。
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說,研學把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要帶著任務和目的去“旅行”。比如在研學中通過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數據搜集、整理分析、得出結論,使學生學會動手動腦,學會做人做事。
“研學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是孩子深入了解社會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錢志亮指出,研學的作用就是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實踐具體結合。這是校外教育的一種形式。
隨著當下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如今的家長不僅注重培養孩子某項技能,更希望孩子能夠參與實踐,發展研究性思維。研學營成為這個時代的家長和孩子們的新寵。
“游而不學”現象并不鮮見
研學業內人士吳女士告訴記者,每到假期,研學等校外教育的需求很高。“有些家長覺得與其讓孩子在家玩手機,不如讓他們出去見見世面,像一些體能特別強的孩子,參加研學營能很好的磨練其意志。也有家長想通過參加研學營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暑假沒時間看孩子,需要找機構托管。”吳女士說。
面對家長的多樣需求,市場上的研學營、游學項目多到令人眼花繚亂,甚至出現亂象。近年來,媒體曝光了很多研學營黑幕。有的項目打著研學、游學的旗號,實際上卻是高價的旅行團,“游而不學”的現象時常發生。有的出國游學團竟將孩子扔在海外,置孩子安全于不顧。此外還有食品衛生、意外事故、費用詐騙等隱患。
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訓治理工作,要求全面開展培訓機構風險隱患排查和風險防范管控,常態化開展培訓機構“爆雷”“冒煙”監測。各地要積極宣傳科學教育理念,引導家長理性看待、慎重選擇校外培訓,提醒家長防范預付費相關消費風險,指導家長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暑期學習生活,營造假期良好氛圍。
那么,好的研學營是什么樣的呢?錢志亮認為好的研學營應該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具有組織性與目的性。好的研學營必須是有自己的培養目標,通過目標再去尋找恰當的場地,科學地設置課程,再用合理的形式向學生提供研究性學習;第二是具有實踐性和體驗性。孩子必須要動手,在做中學,去親身體驗這個過程;第三是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性。在研學過程當中,學員跟學員之間、指導老師跟學員之間必須要有互動,有互動就有參與,孩子就會有興趣。”
對此,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總監祝薇表示,好的研學營應該是有“靈魂”的,具體表現在好的研學是有趣味、有挑戰、有內涵和有意義的。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得到老師的專業指導,通過設計的各類活動獲得體驗、得到激勵,并能與同伴分享。“當然,所有的活動必須要安全。安全是基礎,但絕對不是目標。”祝薇說。
錢志亮也強調:“最重要的是,不要讓研學變成獲取商業暴利的手段,一定要對孩子有足夠的責任感。”
選擇項目時不要盲目跟風
隨著研學活動受到熱捧,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將參加研學營納入對自己孩子的暑期教育規劃中。然而,對于這種教育方式,一些家長仍存在疑慮。應不應該報名參加研學營?如何評估其質量?家長們想要通過研學營為孩子拓寬知識面,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獨立能力,培養其優秀品質的同時,怎樣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和麻煩?
祝薇認為,參加研學營、夏令營是孩子學會獨立生活的預備課。她建議孩子在小學或中學階段都能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去獨立感受世界。“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我們要學會和孩子分離。”她還指出,孩子到了新集體后,常能激發出新潛能或新狀態,所以很多時候家長都發現,孩子參加研學回家后變了樣,獨立生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實際上,孩子們的潛能是無限的。”祝薇說。
而在對于研學營的選擇上,錢志亮建議:“家長在選擇研學項目時不要盲目跟風。首先,家長要考慮孩子是否學有余力,要以孩子能夠按時完成暑假作業為前提,再決定是否為孩子報名參加研學營。其次,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去選擇研學項目,要跟孩子有足夠的溝通協商,不要強迫孩子參加不喜歡的或者是不符合其學習階段的研學營。最后,家長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量力而行,不要跟風追熱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孩子的研學營。”
“古人有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希望孩子能通過研學獲得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既學習了又放松了,這是很好的一種踐行素質教育的方式。”錢志亮說。
(實習記者 朱 璽)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